观影乐趣升级:影院施行“分区售票“引发消费者热议


民以食为天,娱为喜。电影这种传统的大众娱乐方式,在现代社会的消费文化浪潮中,正在与时俱进。最新的一项变革,就是”分区票价”的推行。一直以来,”分区票价”的影响几乎只限于音乐会、演唱会和话剧等领域,但近期,全国众多影院纷纷跟进,推出了分区票价的方案。这种策略,将座位和观影效果区分为黄金和非黄金两类,票价也随之有所分化。那么,这种新款售票策略会给影市带来何种新的改变?

自今年8月以来,多地已经在网上开展了分区票价的尝试。在上海,记者发现不少影院都已经设定了视觉区,有的播放场次甚至设立了三种不同的票价。以徐汇区某影院为例,特惠价是49.9元,普通价是57.9元,而”C位”的价格则为63.9元,最高的差距达到了14元。据报道,到10月11日为止,全国已有2068家影院中推行分区票价,占比11722家影院中的大约18%。

这种新的分区售票方案,正是影院对于丰富票房来源、挖掘电影消费潜力的一种措施。实际上,影院有权自行决定票价,在并未破坏消费者权益,例如公开、透明地公示票价等原则基础上,满足消费者不同层次的需求。然而,影院同时也要避免“过大的区间差价”和“变相涨价”的行为,避免让消费者觉得“分区票价”无法接受。

如此大的变化,意味着消费者需要重新适应这种新的购票环境,消费者的反馈也是分歧明显。许多人认为这是一次积极的尝试,比如孙先生,他表示:“这其实是一件好事,如果所有的票都是同样的价格,那么大部分人都会抢黄金观影区域的座位。但现在有了分区价格,可以避免过度抢购,也有助于影院提升观影人数和营业收入。”然而,也有部分消费者表述了自己的不满,如于女士,她认为这是非常不公平的,“这会影响到我对电影的需求。如果一些较便宜的、座位不太好的票卖完之后,我就只能去买高价的黄金座位票了。”

崔丽丽,讲席教授表示,“理想的座位具有一定的稀缺性。在这种基础上,价格的上涨可以突出该座位的稀缺性。这种价格差异化策略也需要市场的认可。”影院推行“分区票价”,挑战也伴随着机遇。接下来,市场如何反馈,仍待时间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