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北京大学工学院副教授李植披露了北大最新的校园门禁制度,即校门进出实行人脸识别。但他表示自己并未授权学校使用他的面部信息,导致无法通过人脸识别进入校园,必须由门卫核实工作证后才能放行。此一变化激起校内外广泛关注和讨论。
近期,清华大学的一位刑法学教授对北大门禁系统的调整作出了回应。他认为,尽管门禁系统的改变未能完全符合师生的期望,但较之以往还是有所进步,因此总体上应给予肯定。他指出,这一进步虽小,但总比固守老系统要好。
教授还表达了对北大的期许,希望这所有着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学府,能恢复其自由、开放、包容的本质。他不愿看到北大成为门庭森严的象牙塔,而愿意见到其继续引领时代风气,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标杆。
校园开放性是个长久以来备受争议的话题,某些学校出于安全等多方面考量,对外实行相对严格的门禁制度。如中山大学为迎合社会需求,在确保校园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对外开放预约参观通道,每天的开放时间分为早上9:00至11:30,下午14:30至17:00。不过,此举也设有条件限制,在学校有调课、重大活动或极端气候等特殊情况时,将中止参观并通过公告形式通知预约者。
与此同时,郑州大学也以信息化管理为手段,启用社会公众校园访客预约系统,标志着校园的彻底开放,这一做法受到了广泛称赞。大学校园不仅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更是展示学校风貌、文化和科研成就的窗口,其开放性与否直接影响社会公共形象和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然而,一些用户担忧校园过度开放可能干扰学生的学习生活。因此,对于大学校园是否应当开放,人们持有不同看法。大多数人认为,高校应建立合理的参观制度,既能满足社会公众的参观需求,又不影响校园的教学和研究秩序。甚至有观点认为,合理的开放措施将助力提高学校在社会大众中的认可度和口碑。
北大最新的门禁调整折射出中国高教界在处理这一问题上的探索与尝试,它让我们看到,高等教育机构正尝试在安全、开放与包容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随着制度不断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高校既能保证校园安全,又能广泛传播开放的精神,实现与社会的和谐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