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观众为何不再钟情浪漫爱情片?


近年来,中国观众对浪漫爱情电影的热情逐渐冷却。这一现象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坠楼死亡的剖析》的上映,它撕开了婚姻与爱情温情脉脉的面纱,将男女之间的私密关系拿到道德与法律的层面进行公开质询甚至审判。与此同时,《只想爱你》和《对你的想象》等在北美大热的浪漫爱情片,在中国观众这里却被打了低分。例如《对你的想象》在豆瓣上的评分仅为5.9分。由此不禁引发思考:中国观众是否越来越相信“爱情已死”?

其实,早在十年前,好莱坞已经在唱衰爱情了。《好莱坞报道者》和《综艺》等主流电影媒体纷纷公开宣告“浪漫喜剧已死”。《环球银幕》当时也进行了专题分析。作为爱情死亡的见证者,是否真的意味着浪漫爱情电影已经走到了尽头?

浪漫喜剧,即“romantic comedy”,曾是爱情片中最经典、最源远流长的亚类型。80后、90后观众对这个类型尤为熟悉。简而言之,浪漫喜剧讲述了真爱如何克服障碍并最终走到一起的故事。男女主人公初次见面时通常是欢喜冤家,彼此嫌弃,但观众一看就知道他们是天生一对,在好莱坞的黄金时代,浪漫喜剧非常高产,《一夜风流》《罗马假日》《龙凤配》都堪称经典。

然而,50年代到80年代期间,浪漫喜剧经历了一个真空期,随着反主流文化和性解放运动兴起,这个时期的好莱坞两性故事主要以男性精英主义的性喜剧为主。到了90年代,熟悉的通俗浪漫喜剧才回归,如《西雅图夜未眠》《电子情书》《诺丁山》等一直延续到本世纪初。

然而,2010年后,浪漫喜剧又开始明显减产。好莱坞正式进入了一个“大IP、大视效、大宇宙”的时代,大片厂在投资上普遍选择以大博大,忽视了中小成本的爱情片。

#MeToo 运动的兴起,女演员们重塑了独立自我的形象,很少有人会将出演浪漫爱情片作为职业目标。艾玛·斯通、玛格特·罗比、赞达亚显然都在避免成为“美国甜心”。如果带着今天的性别视角回顾过去浪漫喜剧经典,很多都难以经受住审视。例如《漂亮女人》这类灰姑娘故事被批评为“物化女性”,“三观不正”。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性在爱情中的位置也发生了变化。从前,性是确定男女关系的重要节点,但如今,性在电影中变得更加随意,大多数现代爱情电影中,性与爱情更常被分离乃至剥离出来。

近期上映的浪漫爱情电影如《只想爱你》和《对你的想象》,尽管在北美取得了一定的商业成功,但在中国市场反响平平。部分原因也许在于电影行业内部女性角色的变化,女性已经不再被单一定位为爱情的附庸,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

当代爱情电影中女性往往伴随着“舍弃”和“告别”,摒弃了传统的爱情结局,反映了更为真实和复杂的现代爱情观。社会上的性别观念转变,导致了浪漫喜剧不再是主流。与其说浪漫爱情电影的死亡是某种文化趋势,不如说它是在回应一个更加多元和复杂的情感需求。

尽管如此,偶尔的浪漫爱情电影依旧能带来一丝慰藉与逃避现实的甜蜜。事实上,这种追求仍然存在,只是形式和表达方式上发生了变化。对于观众来说,无论浪漫爱情电影在如何转变,重要的是它们仍能打动人心,以一种温暖和愉悦的方式逃离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