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不断的更新和迭代,短剧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内容产品。它现在承载着互联网公司的更多目标,包括品牌形象塑造、产品推广、带货营销,以及增加用户在平台上的停留时间。电商平台、短视频平台、MCN机构、影视剧制作方、剧情号供应商等都以不同的姿态和诉求聚集到短剧市场里来。
近年来,微短剧作为一种新兴内容形式,引发广泛关注,甚至官方队伍也开始进场。2024年1月12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启动了“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简称“计划”),各地纷纷跟进,全国掀起了文旅短剧创作热潮。
创作计划明确表示,2024年要创作播出100部“跟着微短剧去旅行”的优秀微短剧,推动实体取景地跟随微短剧的热播“出圈”,营造跟着微短剧去全国各地“打卡”的新风尚。短短几个月内,各地的文旅短剧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例如江西婺源的奇幻微短剧《世另我》、重庆的《重庆遇见爱》、云南建水的玄幻微短剧《天南灵泉传》和河南洛阳的《顾先生的白月光》等,都已投入制作并开始拍摄。杭州临平区更在1月底率先发布了“2024·来浙行大运”微短剧精品创作计划,推动文旅短剧创作。而广州南沙牵头成立的粤港澳大湾区短剧影视产业基地,也吸引了众多知名导演和演员的关注。
除地方政府外,互联网视频平台也积极入局开发文旅短剧。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通过现金激励和流量扶持等方式,积极布局文旅短剧市场。《天涯小娘惹》、《寻宋》等微短剧分别聚焦国潮文化、传统艺术以及地方风景。
然而,尽管文旅短剧看似发展迅速,但现实比理想“骨感”。自计划发布后短短几个月时间里,文旅短剧市场并未激起太大水花。广电总局计划一年内创作播出100部优质文旅短剧,但到目前为止,仅公布了28部推荐作品,完成不到三分之一。即使是播放量达1.9亿的《我的归途有风》,与同期都市题材短剧《大过年的》的10亿播放量相比,差距明显。
业内人士分析,文旅短剧难出爆款的主要原因在于故事性薄弱,无法抓住观众。过于注重文旅宣传,使得短剧更像旅游宣传片,而模仿小程序短剧的爽文叙事,则显得尴尬,使文旅元素沦为背景板,失去了“话语权”。
此外,政策的推动使得许多地方文旅部门涌入短剧市场,但一些部门并未真正理解制作短剧的核心逻辑。甚至存在招标攒局、盲目指挥等现象,进一步增加了文旅短剧创作的困难。
文旅短剧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杀出重围,需在内容和故事性上做好平衡,以优质的内容抓住观众内心。《我的阿勒泰》作为成功案例,通过文字治愈与故事情节的结合,为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虽然目前文旅短剧市场尚未完全成熟,但在政策扶持和专业人士的参与下,未来仍有广阔发展空间。文旅短剧的风也许会在未来吹得更高更远,只是需要更多人静下心来摸索,把握住观众内心的关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