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是高山》引发舆论风波,电影艺术讨论应回归本源


由真实人物事迹改编的电影《我本是高山》近日全国点映,引发的讨论与争议超出预期。该片立足于张桂梅校长四十多年坚守云南穷山恶水,创办中国首家免费女子高中的感人故事。观众对张校长传奇一生的电影呈现给予认可,影片也深刻体现社会对于崇高精神的尊崇,这本该是一次正面的影视盛事。

然而,一系列的质疑声和争议随即在网络上蔓延开来。有观众指出,影片中引入胡歌所饰演的张桂梅丈夫的爱情情节显得突兀,现实中父亲的酗酒问题在片中反而变成了母亲的戏份,使得改编手法引起了一些反响。还有极端的声音直指电影“玷污”了张校长的形象。面对此类评论,电影编剧激烈回应,尽管过后删除了相关言论,但网上的批评和防御阵营已成形,让原本关于电影艺术的讨论变得喧嚣且充满情绪化的争执。

确实,所有电影的诞生都会伴随着各种评价,有正面的赞誉,也有尖锐的批评。在这个过程中,有经过深思熟虑的建议,也有带有偏见和恶意的声音。影响力和话题性在当前的电影市场中显得尤为重要,而对于《我本是高山》来说,本应更多关注其艺术表现与教育意义,但现实中的讨论却不尽如人意。

对此,电影创作者和观众都应该清醒认识到区分善意批评和消极言论的重要性,避免被那些脱离电影艺术本身的“伪话题”所迷惑。中国电影业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面临的挑战也日渐增多。整个行业应该围绕着正确的理念,形成共同推动中国电影事业发展的合力。这其中,创作者冷静聆听观众的意见,无论是赞扬还是指责,都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值得警醒的是,如果讨论偏离了本质,甚至沦为了无关紧要的口舌之争,那么最终只会是两败俱伤。应当意识到电影艺术的核心价值在于其传达的情感、意念和审美体验,而非片外所引发的争议和风波。因此,我们既要激发和尊重创作者的创意自由,也要保持对电影艺术的纯粹追求,让讨论回归到电影自身,探讨其在艺术和社会层面的真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