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白雪皑皑的颐和园遇上冬至日的黄昏,便上演了一年一度的自然奇观——“金光穿洞”。12月22日,恰逢中国农历冬至,在首都北京的颐和园,游客们齐聚十七孔桥旁,共赏这一古建筑与自然光线完美结合的璀璨时刻。
颐和园的十七孔桥是一座东西向的联拱石桥,是清帝乾隆年间(1750年)建成的历史遗迹。其全长150米,横跨于东堤与南湖岛之间,以十七个大小不等的洞孔而得名。桥的造型典雅,线条流畅,同时也蕴含了中国古代建筑师们高超的设计智慧。
“金光穿洞”是十七孔桥独有的天文现象,通常出现在每年冬至前后的傍晚。正值阳光西沉之际,夕阳的余晖斜射透过桥洞,空桥突然间闪耀着金色的光芒,如同从天而降的黄金通道,吸引了众多摄影爱好者与游客止足观赏。
对于“金光穿洞”,天文学家分析,这一现象的产生与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不无关系。所谓太阳高度角,指的是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经过大量观测数据分析,发现在冬至这一天,太阳的轨迹呈现出独特的曲线:早上8时,太阳高度角仅为4度;中午时分,高度角攀升到27度,达到全天的顶峰;而到了傍晚4时,太阳高度角再次降至8度。在这个时刻,夕阳的光线与湖面近乎平行,使得阳光得以直射桥洞内壁,形成金色光辉穿洞的幻影。
除了“金光穿洞”,十七孔桥本身也是一处不容错过的景观。其石桥建筑的精巧与周边景色的宁静相得益彰,无论是遥望桥上游人如织,还是亲临其间体验古桥的魅力,都能感受到一份宁静深远的历史情怀。
不仅仅是风景名胜区,颐和园的十七孔桥及其“金光穿洞”现象还向游人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与自然天文完美融合的智慧。历经风雪沧桑,桥仍以不变的姿态迎接着每个冬至时分的光影盛会,让现代人在传统节日中重新发现古人天文知识和审美情趣的精妙结合。今年的冬至,“金光穿洞”再次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而这座见证历史的桥梁也将其故事绵延向下一个冬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