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电商的迅猛发展几乎将传统的超市逼上绝路,而更为古老的商业形态——赶集,也被许多人认为即将消失。然而,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城市的年轻一代却纷纷加入了集市的热潮。那么,当下的赶集,究竟是谁在卖,谁在逛?赶集是否真的像某些人所说的是一场“精神按摩”?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卫视中心纪录片团队,曾打造过备受欢迎的国民美食纪录片《早餐中国》。如今,他们又悉心制作了新作《赶集故事会》。这部纪录片筹备了两年,走遍了六个省,共记录下了36段动人的故事,全程以沉浸式的方式带领观众一同感受集市的绚丽多彩与百态人生。
在6月17日于福州举行的超前点映活动上,总策划洪雷表示:“我们有多久没有将镜头对准那些普通人了?他们是谁?他们是门卫、小贩、修伞的、补锅的,是快递员和环卫工人。他们的生活虽然平凡,但充满了酸甜苦辣。我们记录他们,实际也是在记录我们自己。”
那么,何为赶集?这个问题有着千万种答案,但“实惠”“人情味”与“烟火气”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词语。《早餐中国》团队同样坚定地走向了集市,以摄像师“陈铁憨”的视角,让观众沉浸式感受到集市上的众生百态。
例如,陕西焦岱大集上,洋芋糍粑、豆腐脑、凉皮、神仙粉、拉拉粉、饸饹面、葱油饼、浆水鱼鱼等琳琅满目的小吃,满满一桌却只需48元,美味又实惠,可恨的是胃只能装得下这么多。在山东费县,各种美食不但可以品尝,还可以享受店家送上的热情招待。有的大葱、千层饼试吃都不要钱,卖腰子的老板则直接赠送白酒。这种充满人情味的体验,让每个人都能找到温暖的角落。
与超市的高冷不同,集市上的烟火气息稳稳地扑在每一个人脸上,到处都是热气腾腾的摊位。从山东费县的“野蛮生长”,到陕西焦岱的“碳水天堂”,再到海南兴隆的“水果自由”、沈阳造化的“蘸酱世界”、云南澜沧的“异域美味”,以及四川牛佛的“古镇风情”,每一个集市都有它独特的魅力。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尽管赛博商城可以随时随地一键下单,省去交通与拥挤的烦劳,但为什么还要坚持线下赶集?批评家陈培浩认为,真正能激发“灵晕”的是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他在《天涯》2023年第3期《情感转向和生命之思》中论述了这种独特的情感联系。《早餐中国》的总导演王圣志深受启发,从而产生了《赶集故事会》的创作灵感。
正如主创团队所言,只有亲身参与赶集,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赶集故事会》或许就是让你萌发这种冲动的星火。在点映当天,陈培浩看完影片后表示,纪录片不仅记录了集市的热闹与多样,更深入探讨了后疫情时代人们反蜗居、反原子化的倾向。赶集,是人与人交流、甚至相爱的场所。
纪录片中的故事不只是市集本身,还有那些在市集上交流互动的人们。“羊汤姐”刘泽玉,在费县大集上用美味的羊汤温暖了无数顾客的心;焦岱大集上的麻花大哥,放弃了光鲜亮丽的企业高管身份,选择了街头的烟火气息;自媒体人耿荣沛则通过赶集,记录下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纪录片的执行总导演杨凯认为,纪录片《赶集故事会》就像这个时代最锋利的一把手术刀,把表层划开,让观众看到生活中的细节与真相。烟火气息里的赶集,充满了人情和温暖,或许琐碎,但却具有无可比拟的原生力量。
据悉,由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卫视中心与腾讯视频联合出品的六集纪录片《赶集故事会》,将于2024年6月22日起全平台上线,每周六18:00腾讯视频首播;每周六22:25海峡卫视、每周一21:15东南卫视陆续播映。